茶葉在古石臼中細細研磨,每一縷香氣都似山泉叮咚,清冽而不失柔情。糯米與茶香纏綿悱惻,慢火熬煮間,歲月靜好,仿佛連時間都放慢了腳步。一碗下肚,不僅暖了胃,更暖了心田。這就是云浮市云安區茶洞鎮的茶洞擂茶粥。擂茶粥歷史悠久,飲食文化底蘊深厚,2022年4月29日,擂茶粥制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
歷史來源
關于擂茶粥,可是有一段來歷的。明萬歷年間,云霧山一帶匪患猖獗,茶洞村屢遭劫掠,民不聊生。朝廷聞訊,派遣陳璘將軍率師征剿。茶洞村民聞將軍將至,欲盡地主之誼,但是物資匱乏,全村上下積極籌措后卻僅有糙米、黃豆少許,及茶葉、香料等零星雜物。村民急中生智,將茶葉、香料等物細細擂碎,融入稀粥之中,制成別具一格的粘稠香粥。
晚上,當陳璘率領的大軍歷經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地抵達時,看到一碗碗的黑香粥,覺得清香撲鼻,胃口大開,品嘗之后更是精神煥發,滯氣盡消,戰力倍增。陳璘將軍十分驚異,便向村民詢問這一帶有香味的黑粥叫什么,村民據實以告。陳璘感念村民深情,遂賜名“擂茶粥”,并贊其助軍平寇之功。
自此,茶洞擂茶粥名聲大噪,成為云浮地區一道獨特的美食佳話。它不僅承載著村民的智慧與熱情,更見證了陳璘將軍平定匪患、安邦定國的英勇事跡,流傳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
制作方法
茶洞擂茶粥選料有:田糙米、細青茶、生姜、小葫、八角、砂仁、陳璘皮、茴香、炒熟去衣的花生仁、花生油、食鹽、山泉水等。
制作擂茶粥的工具是:擂盆一個,擂棍一根。但擂棍的取材很講究,首選是肉桂樹,其次是茶油樹或黃牛木,因為這些樹木質堅硬、氣味芬芳。
制作擂茶粥的步驟是:
- 把細茶、生姜、小葫、茴香、八角、沙仁、果皮搗爛拌勻
- 把適量的田糙米和山泉水用明火煮成粥
- 將配料和米粥混合,制成擂茶粥。
保健價值
除具有食用價值外,其保健價值不可小視。其選用的茶葉、生姜、小葫、八角、陳璘皮、茴香等材料,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其中茶葉有分解脂肪、幫助消化的效能,具有提神、解酒、利尿強心、養目保齒、殺菌、消炎等功效;生姜具有驅寒、和胃、健脾的作用;沙仁、小葫、八角、果皮、茴香等具有化氣、消滯、暖胃的作用。所以食用這些材料制成的擂茶粥可以改善人們的體質,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總結
擂茶粥作為一種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傳統食品,其產生及沿襲過程不僅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生存智慧和創造力,更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它不僅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激勵后人不斷前行、勇于探索的精神財富。
隊員感想
阮同學:親身體驗完擂茶粥,我感受到了它的制作是一個有力而耐心的過程,每一次的錘擊都要恰到好處,將食材碾碎融合而不飛濺,最后宛若細膩如沙狀。擂茶粥更有溫暖而細膩的滋味,仿佛能驅散所有的疲憊。粥香四溢,搭配著茶的清新,加上麥叔一家的精心烹飪,讓人回味無窮。
邱同學:擂茶粥的味道,對我而言,它具有清香、微苦和回甘的特點,整體給人以開胃養胃的感覺。對于這一道美味的地方特色美食的傳承,我的期望是能夠在保留其傳統制作工藝的同時,讓更多人了解并品嘗到這一美食。希望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能夠共同努力,讓年輕一代有機會學習并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梁同學:參與制作擂茶粥,我深刻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匠心獨運。從選材到研磨,每一環節都充滿儀式感,茶香與米香交融,喚醒味蕾也溫暖心靈。這不僅是一場美食的制作,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與心靈的觸動。
黃同學:品嘗擂茶粥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時空,感受到了古代人們的生活習俗和飲食文化,也讓我更加珍視那些在現代社會中仍然能夠被保留和傳承的傳統文化。我希望擂茶粥這樣的傳統食品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識和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味道,更是因為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