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做到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呢?為了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歲月的洗禮下仍保持其鮮活的生命力,實現經久不衰的傳承,西安外國語大學紅鳳暑期社會實踐團于7月19日踏上了一次意義非凡的探索之旅,目的地位于甘泉縣豆腐小鎮。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深入挖掘豆腐小鎮繁榮背后的秘密,探究聚焦于“陜北說書”這一傳統藝術形式與“豆腐小鎮”的創新結合,其能否開辟出一條文化傳承與旅游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徑。
圖為甘泉縣豆腐小鎮。通訊員 李宇華 供圖
豆腐小鎮是一個融合傳統豆腐制作文化與鄉村旅游的綜合性景區,坐落于甘泉縣石門鎮。山清水秀間,一條條古色古香的街道穿鎮而過,沿途的每一戶人家的門楣都掛著“豆腐”二字的招牌,為小鎮平添了幾分親切感。這里,不僅以豆腐制作工藝聞名,更蘊含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的奧秘。
圖為調研團成員正在同豆腐小鎮的“豆腐西施”翠翠進行交談。通訊員 王思茹 供圖
在小鎮居民的熱心指引下,調研團成員順利探訪到被譽為“豆腐西施”的翠翠。在交流過程中,翠翠不僅詳細講述了豆腐制作的全過程——從精選豆子、精心浸泡、細膩磨漿、精準煮漿、巧妙點鹵直至成型,每一步都凝結著匠人的智慧與汗水。還巧妙地將這門古老技藝與現代市場趨勢相融合,有力地推動了當地豆腐產業的蓬勃發展的同時,還成功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親身體驗豆腐制作的魅力,為石門鎮的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團員成員們表示到,翠翠的話語間,流露著對豆腐事業的熱愛與執著,這也讓團隊成員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豆腐行業與鄉村振興之間那條看不見的、卻緊密相連的紐帶,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所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圖為豆腐小鎮——豆腐宴。通訊員 王思茹 供圖
調研團成員們以一場豆腐宴作為中場休息時刻。餐桌上,一道道精心準備的豆腐佳肴如藝術品般陳列,從細嫩如絲的香豆腐,到外皮金黃、內里綿軟的豆腐餅,每一道菜品都是視覺與味覺的雙重盛宴,不僅展現了豆腐變化無窮的口感魅力,更深深體現了小鎮人民對食材品質的極致追求與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成員們在品嘗中交談,沉浸于這場難得的美食之旅,每一口都是對豆腐文化的一次深度探索,每一句交流都是對豆腐小鎮獨特魅力的進一步領悟。成員們表示,這場味蕾與文化的雙重享受,不僅豐富了團隊的調研體驗,更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團隊對豆腐文化價值的認識與尊重,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生活中增添了新的意義。
圖為調研團成員正在對黨支部書記王晶書記進行采訪。通訊員 王思茹 供圖
午后時分,調研團成員即刻啟程,前往石門鎮的便民服務中心,與黨支部書記王晶進行了一次深入訪談。在訪談過程中,王書記耐心地解答了成員們關于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等領域的種種疑惑。在對話中,王書記不僅慷慨分享了她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的獨到見解和深刻體會,還生動講述了豆腐這一文化標識在當地的悠久歷史與現代傳承。王書記的言辭間,表達出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敬意與保護決心,以及對鄉村振興事業堅定不移的信念與熱忱。
圖為調研團成員與黨支部書記王晶書記的合影。通訊員 王思茹 供圖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豆腐小鎮的行程為落幕,六位成員踏上了返回延安的火車。盡管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實地考察部分已接近尾聲,但這幾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成員們紛紛表示到在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經過此次深入實地的考察與研究,調研團成員表達了強烈的意愿,即致力于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創新路徑與實踐模式。團隊成員堅信,通過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創新,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久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中煥發新生,展現出持久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