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十四五”規劃的不斷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方向。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部署,河海大學“涓澤潤豫,碳索未來”千鄉萬村科普小分隊積極響應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的號召,于7月26日至8月8日前往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開展大學生在行動暨志愿者“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對當地的節水低碳政策措施進行了深入調研,并與商丘市生態環境局及商丘市發展與改革委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了交流。
深入調研,踐行綠色理念
科普小分隊首先抵達睢陽區的小鄧莊,對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實地調研。他們沿紅河、洋河等主要河流采集灌溉水源樣本,并在田間地頭采集土壤樣本,運用技術手段初步評估了該地區的農業碳排放水平。此外,小分隊走訪了包括小鄧莊和魏莊在內的15個村莊,共發放了358份問卷,深入了解當地居民對于“雙碳”目標的認知程度。
科普小分隊通過在村委會宣傳欄張貼自制的科普海報和文章,廣泛傳播了關于低碳生活和節水環保的知識,推廣了一系列實用的節能減排技巧。這些海報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解釋了減排降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改變來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這些宣傳活動不僅加深了村民對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解,還激發了大家共同參與環境保護的熱情。
探索實踐,助力鄉村振興
8月1日,科普小分隊前往小鄧莊村委會,與村黨委書記陳書記進行了深入交流。通過與陳書記的交談,我們了解到,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小鄧莊積極開展綠色環保教育,并大力推廣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陳書記特別強調了小鄧莊在秸稈處理方面的創新做法:堅決禁止焚燒秸稈,而是將其作為有機物埋入土壤中,以此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結構,減少對化學肥料的依賴。
陳書記還提到,小鄧莊已實施了一系列措施來支持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如建立太陽能光伏板設施,滿足了部分村民家庭的用電需求。小鄧莊將繼續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引入更多科技創新成果,促進農業生產的綠色轉型。他還鼓勵村民們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活動中來,共同為建設美麗家園貢獻力量。通過這一系列努力,小鄧莊正逐步成為周邊地區在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典范。
座談交流,共謀綠色發展
8月2日小分隊前往商丘生態環境局,與商丘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唐科長以及商丘市生態環境局的杜科長、王科長進行了座談交流。在座談會上,杜科長為小分隊成員專業解讀了“雙碳”政策及其背景與當前的緊迫性。他強調,中國的“雙碳”政策體現了我國在全球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巨大擔當,“碳排放權實質上就是發展權”。2030年達到“碳達峰”,意味著我國此后不再增加碳排放量,這實際上預示著我們將大幅減少對煤炭、化石燃料等傳統能源的依賴——這些能源是我國工業發展的主要支撐。“雙碳”政策不僅是我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也是我國建設美麗家園的決心之舉。
唐科長則詳細介紹了商丘市近年來在節水低碳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召開“雙碳”課題研究座談會,對能源消費碳排放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實行低碳綠色轉型戰略等。杜科長特別強調了“1+10+7”政策體系的作用——“1”代表由發改委牽頭、統籌全局;“10”代表雙碳涉及的十個專項行動方案;“7”代表七個保障方案。在這一政策體系的指導下,商丘市的“雙碳”戰略得以有序展開,并取得了顯著成果。座談會結束時,杜科長向小分隊提出了寶貴建議,指導團隊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杜科長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你們腳踏實地的調研和用心良苦的科普,讓‘雙碳’目標在基層生根發芽。在開展環保科普行動時,請堅持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帶入廣大人民群眾心中,普及低碳生活的知識,讓綠色文化在素質教育中有所體現。”
此次實踐活動極大地鼓舞了團隊成員,使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成員們紛紛表示,在今后的科普宣傳活動中,將結合專業知識與素質拓展,向更多人普及“雙碳”知識,為祖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