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張欣悅】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的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關于語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延安正普”暑期社會實踐隊組織12名師生于7月19日-25日赴延安市寶塔區青化砭開展普通話推廣活動,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7月19日上午,“正普”實踐隊成員集合,明確了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意義、目標和任務,并對此次行動進行分工,確保職責到人,討論并制定專訪和路訪的具體流程和大綱,準備需要的宣傳資料。

7月20日,“正普”實踐隊選擇小鎮人流量較大的街道進行隨機訪問。主要詢問路人平時使用普通話的頻率和場合以及學習普通話的需求和困難,了解到在當地主要使用方言,交流過程中發現,在外務工的當地居民少部分會說普通話,常住居民偶爾使用普通話,俗稱“延普”(字正腔圓的方言)。在訪問結束后,實踐隊會介紹普通話的優點和學習方法并且發放推廣普通話的宣傳資料,鼓勵路人多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提供一些日常用語幫助他們實踐。

7月21日,“正普”實踐隊前往小鎮少兒舞蹈班進行訪問考察。通過與老師和學員的交流,了解他們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普通話的使用情況。同時,實踐隊精心組織了普通話小游戲和繞口令比賽并設置了小禮品,在此過程中小朋友熱情高漲、積極互動,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他們學習普通話的興趣。此次活動圓滿完成。在這之后,實踐隊會將成功經驗推廣至其他少兒教育機構,擴大普通話推廣的影響力。

7月22日,“正普”實踐隊前往青化砭交警支隊,與交警同志交流日常工作生活中普通話的使用情況,了解交警在執法過程中與群眾交流普通話的情況。普通話是官方語言,但不同地區人們的普通話水平、文化習俗、表達習慣和口音等差異都較大,這會直接影響到交流的效率。
實踐隊就此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在與群眾交流時,可以盡量使用簡單、直接、易于理解的語句并結合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以確保信息的傳達能夠被理解。定期進行跨文化溝通并進行公眾教育:通過媒體和社區活動,提高公眾對交通法規和執法流程的了解,減少誤解和不必要的沖突。

7月23日,“正普”實踐隊采訪本地剪紙手藝人。在與當地居民的交流中,居民們向隊員們展示了精湛的剪紙技藝。隊員們被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所吸引,紛紛在居民的耐心指導下進行實際操作。在剪紙的過程中,大家不僅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與居民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居民指導下,成員親自動手剪出了滿意的作品。實踐隊感受剪紙文化魅力的同時體驗剪紙藝術并了解剪紙的傳承和發展。在剪紙過程中與手藝人用普通話交流,幫助手藝人糾正普通話發音。

7月24日,“正普”實踐隊前往小鎮美術班進行普通話交流和推廣,了解教師在教學中、學員在美術創作中普通話的使用情況。開設小課堂宣講普通話的重要性,對表現優秀的學員給予表揚和獎勵。通過精心策劃的“詞語接龍”、“拼音拼讀”、“繞口令比賽”“角色扮演”、“情景再現”等互動游戲激發小朋友學習普通話的興趣,提高教師對普通話的重視程度,并設置普通話角——“雅音閣”,鼓勵學生定期交流普通話。
老師和實踐隊成員引導學員在游戲中學習普通話的發音和詞匯,提高學員的普通話發音準確性和語速控制能力。

7月25 日,“正普”實踐隊前往龍騰磚廠進行訪問考察,了解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相關情景、問題。一位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老師傅,用略帶口音的普通話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說:“有時候和買家打電話會出現問題,我說話人家聽不明白,語言不通就會很麻煩”。所以學習普通話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不僅有助于提升個人素質,還能更好地與外界溝通交流。實踐隊利用簡單的日常對話、工作用語作為切入點,通過模擬場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工人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普通話。舉辦普通話小課堂針對個別較嚴重的方言口音加以糾正,鼓勵他們在工作中多嘗試普通話,提高普通話水平。

此次延安之行,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正普”實踐隊全力以赴。全方位、多角度的推廣普及普通話,加深了對延安文化的理解,為促進地區語言交流和文化融合做出了積極貢獻。推廣普通話是增強民族團結、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舉措。在這個日新月異、發展迅速的時代,推廣普通話勢在必行。正普實踐隊旨在提高當地居民的普通話意識,激發居民學習普通話的熱情。
(圖片來源:西安明德理工“延安正普”實踐隊 文字:張欣悅 指導老師:張煜君 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