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山東理工大學生命與醫藥學院的“硅小蒜”科技助農團一行,深入高青縣大張村與常家鎮常勝社區,開展了一場旨在了解并解決當地種植難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走訪與深度調研,助農團不僅掌握了一手的農業數據,更為當地農戶帶來了前沿的農業科技理念。
圖為硅小蒜科技助農團在大張村的合影
高青縣大張家村,依托于山東溫和的氣候與平坦的地勢,是適合小麥和玉米的理想種植地。小麥和玉米的種植要求雖不同于水稻,但同樣需要適宜的溫度、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土壤條件。大張家村的農民們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采取科學的輪作制度,確保土壤養分均衡,防止病蟲害的累積。他們應用綠色種植技術,如合理施肥、 生物防治,既保證了小麥和玉米的產量,又維護了生態環境的健康。
圖為硅小蒜科技助農團與大張村村書記交流
在與村書記的交談中,助農團發現,這里的主要農作物為小麥和玉米,多數農戶擁有約1.5畝的土地,由于地塊面積有限,村民們通常選擇在不同季節分別種植這兩種作物,而非進行套種。種植初期,包括種子采購、化肥施用及耕作成本在內的投入相對較高,尤其是小麥種植,因其種子體積較大,每畝所需數量較少,但單價昂貴,加上化肥價格不菲,導致種植成本顯著提升。此外,由于自留種品質不佳,農戶們更傾向于購買優質培育種,加之作物營養管理、干旱與洪澇災害及病蟲害防治等問題,種植難度進一步加劇。據村書記介紹,即便在沒有自然災害干擾的理想狀態下,一季的凈收益大約在1000元左右。
圖為硅小蒜科技助農團在常勝社區的合影
隨后助農團到達了高青縣常家鎮的常勝社區,與大張村相似,這里的農戶同樣面臨著種植成本高、自然風險大的挑戰,但社區的農業結構更為多樣化,除了小麥和玉米,還涉及大豆、棉花等其他作物的種植。然而,這些作物的種植比例極低,未能形成規模效應,限制了經濟效益的提升。常勝社區的農戶表達了對于引入現代農業技術和科學種植方法的迫切需求,以期提高產量,降低生產風險,增加家庭收入。
圖為常勝社區黨群工作人員回答硅小蒜科技助農團的走訪
此外,在助農團成員與黨群工作人員的交談中,助農團了解到常勝社區的發展趨勢。未來,常家鎮將繼續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土地流轉等模式,實施“三變改革”,加快土地變股權、資產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步伐,使土地效益發揮到最大,助力農民致富奔康。同時,還將根據灘區特殊地理環境,堅持將灘區遷建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謀劃,實現安居與富同步推進、生態與產業共同發展,真正讓常家鎮成為一片引領區域生產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和諧的“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加深了助農團成員對基層農業現狀的理解,也為助農團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今后硅小蒜科技助農團將繼續秉持初心,致力于將科技的力量轉化為實際的農業效益,為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