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書里的紙條會游向遠方嗎?蘭州理工大學學子的陪伴藏著答案
“心靈的相遇,往往始于一次真誠的傾聽。”7月15日,蘭州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心火潤心,筑夢東鄉”實踐隊在甘肅省臨夏市東鄉縣東鄉社區開展“三下鄉”第三天實踐活動。當天,實踐隊以指導老師李老師主導的心理會談為核心,串聯起上午的急救常識培訓與學業輔導,用溫和的對話與細致的陪伴,為社區孩童搭建起心靈傾訴的平臺。
上午的社區活動室里,舊風扇轉得慢悠悠,長桌靠門的半邊,志愿者正教家長們用三角巾包扎,有塊藍色三角巾沒捏穩,飄落到8歲的馬曉娟腳邊;另半邊鋪著塊褪色的塑料布,幾個孩子趴在上面寫作業,馬曉娟就縮在桌角,懷里的練習冊被手指捏出了幾道印子,右手食指反復卷著洗得發白的衣角——那衣角上還沾著泥土 像是剛從地里回來。
圖為實踐團隊李老師和蘭州理工大學紅十字會郭老師同社區家長就急救常識活動展開進行會談。王駿科 攝
“這娃爸媽在新疆工地上,前兩天視頻說最近太忙回不了家,這兩天寫作業總愣神。”奶奶撿起三角巾遞給志愿者冒戌時嘆著氣。冒戌瞥見馬曉娟的練習冊,三道應用題空著,鉛筆頭被啃得坑坑洼洼,頁腳畫著個沒門的小房子。急救培訓歇腳時,馬曉娟挪到作業區,志愿者師國峰拿了顆橘子糖放在她練習冊上:“3個小朋友分6顆糖,每人幾顆?就像給你畫的房子裝門,裝對了就亮堂啦。”馬曉娟把糖塞進褲兜,鉛筆在空題旁寫下歪歪扭扭的“2”,寫完抬頭沖冒戌咧了下嘴,露出兩顆剛換的小門牙,還用鉛筆尖輕輕戳了戳自己寫的“2”,像是在跟這個剛算出來的答案打招呼。風從窗縫鉆進來,吹得練習冊頁腳的小房子晃了晃,她趕緊用手按住,指尖在“2”旁邊又畫了個小小的太陽,那光芒畫得又短又粗,像誰伸手遞過來的一小團溫暖。

圖為志愿者在小朋友寫作業過程中就小朋友心理情況進行疏導。王駿科 攝
午后的會談室里,桌上攤著幾本故事書,《小貓釣魚》的封面被摸得發亮,《龜兔賽跑》的內頁掉了半張,用細麻繩草草拴著。墻角堆著孩子們的舊書包,有本藍皮的暑假作業邊角磨出了毛邊露出半截畫著小太陽的書角——是馬曉娟上午帶的。李老師坐在小朋友中間,手指輕輕點著《小貓釣魚》里的魚竿,笑著問:“誰聽過這故事?小貓最后釣著魚沒?”
馬燕燕搶著喊:“沒釣著!因為他追蝴蝶就釣著了!”8歲的馬曉娟坐在老師旁邊,指尖在《龜兔賽跑》的缺頁邊緣劃來劃去,像在數紙上的紋路。“曉娟在家聽奶奶講過啥?”李老師的聲音放輕了些。小姑娘頓了頓,小聲說:“講……小刺猬找媽媽。”“找著時,媽媽是不是給它帶了野果呀?”李老師追問。曉娟點點頭,手指不再劃書,就那樣靜靜的坐著。孩子們聊著故事里的事時,她悄悄把書包往桌子挪了挪,練習冊上的小太陽剛好露出來。當提到“想讓故事里的角色幫啥忙”時,馬浩說想讓烏龜帶封信給爸媽,曉娟卻突然指著《小貓釣魚》的池塘:“想讓魚告訴他們,我會做算術了。”聲音不大,卻讓屋里靜了靜。李老師把故事書推給她:“那咱們在書里夾張紙條,寫上‘我算出2顆糖了’,魚會幫你捎到的。”曉娟寫字時,鉛筆比上午穩多了,寫完把紙條夾在畫著小貓的那頁,還輕輕拍了拍書。
圖為蘭州理工大學實踐團隊李老師通過小故事對小朋友進行心理會談。王駿科 攝
暮色中的社區活動室里,馬曉娟遠去的“小魚紙條”在夕陽里晃成光點,練習冊上舒展的笑臉、從卷緊到松開的衣角,這些孩子們的細微變化,都成了實踐隊今日最鮮活的收獲。而當明天的晨光漫進窗欞,舊風扇會再轉起風,故事書將翻開新頁,志愿者們會帶著今日攢下的溫暖,繼續守著這片空間,讓陪伴像種子一樣在小朋友的內心深處,慢慢長出更蓬勃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