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僑鄉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7月11日,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農旅煥新,育苗筑夢”實踐團隊踏上著名僑鄉安溪蓬萊鎮的土地,沿著僑胞足跡與歷史脈絡,先后走訪僑聯、學校、美濱村、千年古渡口、故居等多地,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此展開,實踐隊員們體會僑胞“心系桑梓、守望相助”的赤子之心,僑鄉的奮斗故事、古厝的千年記憶與鄉村的振興愿景交織成動人的篇章。
僑聯座談:解碼僑鄉發展的“紅色引擎”上午八點,實踐隊來到進來成長中心學校,與蓬萊鎮僑聯主席柯懷蓮展開深入交流。“僑聯是僑胞與家鄉之間的‘連心橋’,更是鄉村發展的‘助推器’。”柯懷蓮的話語樸實而有力。僑聯成立以來,始終承擔著聯絡僑情、服務僑胞、凝聚僑力的使命。從改革開放初期協助僑胞返鄉投資建廠,到近年來推動僑資參與鄉村教育、醫療事業,僑聯的工作滲透在民生改善的方方面面。她還提到僑聯的工作主要是搭橋,組織“尋根之旅”,幫助廣大蓬萊僑胞認祖歸宗。這種情感聯結不僅喚醒了僑胞的桑梓情懷,更為當地引入了源源不斷的發展資源。
圖為柯懷蓮主席與實踐隊員面談場景。王晶 攝
校園尋跡:從僑胞故事看家國情懷隨后,實踐隊走進梧桐中學,一尊林梧桐銅像正望著教學樓的方向。“這是1984年由著名華人林梧桐先生捐資千,是全縣唯一一所設立高考考點的農村中學。”梧桐中學陳世燦主任介紹的話,揭開了這位“云頂高原創始人”與家鄉教育的不解之緣。在紀念館內顯示,林梧桐先生出生在蓬萊鎮,后遠渡重洋,在馬來西亞憑借勤勞肯干開創云頂集團,敢為人先;他家鄉情懷濃烈,懷揣致成致篤孝心,十二次返鄉,出資助力家鄉教育、捐建學校,以實際行動反哺桑梓。
從白手起家的僑胞到心系桑梓的慈善家,林梧桐的故事展示了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財富多少,而在于能否將個人價值與家國命運相連。這場校園尋跡,讓實踐隊隊員們從僑胞的人生軌跡中,讀懂了“家國情懷”四個字的千鈞重量。
圖為梧桐中學陳世燦主任為實踐隊員介紹的場景。吳一虹 攝
古渡聽濤:千年碼頭的時代回響午后的陽光灑在美濱村的晉江畔,在蓬萊鎮鎮長李瓊月的帶領下,實踐隊來到了有著“千年古渡”之稱的美濱渡口。“你們看這渡口的石階,每一道刻痕都藏著故事。”老村長劉景順指著江畔錯落的花崗巖臺階說,美濱渡口始建于唐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當年商船從這里出發,載著安溪鐵觀音駛向泉州港、德化、永春等,再遠銷海外。而到了近代,這里成了僑胞背井離鄉的起點。“多少人就是踩著這些石階上船,背著‘番仔包’去異國他鄉討生活。”古渡口承載的不僅是交通功能,更是僑鄉與世界對話的文化符號。
故居訪賢:一生傳奇里的赤子之心最后一站,實踐隊來到林梧桐故居。這座典型的閩南古厝,燕尾脊上的灰塑雖已斑駁,卻依然透著精致。梧桐先生的晚輩親屬向實踐隊講述:“梧桐先生總做第一人,敢為人先,高瞻遠矚;開創先生代號‘林代賢’,曾在馬來西亞首相質疑時,鋌而走險為祖國捐獻大筆財富,愛國熱忱令人動容。他總說,走得再遠,根還在這方水土里。”
圖為林梧桐故居曾住房間照。鄭田婧 攝
行至結束,實踐隊的隊員們明白,此行不僅是一次歷史探尋,更是一場精神洗禮。僑鄉的振興,從來不是孤立的奮斗,而是海內外同胞跨越山海的共同守望。這不僅是物質層面的發展,更是精神脈絡的延續。從僑聯的務實作為到校園里的僑胞故事,從古渡口的歷史回響到故居里的赤子情懷,這些碎片化的記憶串聯起僑鄉的過去與現在,也指明了未來的方向——唯有守護好僑胞的鄉愁,激活歷史的力量,才能讓鄉村振興之路走得更穩、更遠,隊員們將為蓬萊鎮挖掘僑鄉文化資源、推動農旅融合發展獻策獻力,讓僑鄉的故事在新時代煥發更動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