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麥浪,手工童夢”:讓農耕文化在指尖綻放童趣
發布時間:2025-07-13 閱讀:
2025年7月13日,合肥工業大學“砼創華彩,鄉伴成長”實踐團隊的10名隊員走進福利院,開展“金色麥浪,手工童夢”活動,為十幾名兒童送去溫暖與關愛。用卡紙與創意制作出“金色麥穗”和“卡紙稻草人”,在體驗動手樂趣的同時,感受勞動與自然的美好。
活動開場,志愿者以生動的提問開啟農耕文化初識環節:“誰知道小麥長什么樣?農民伯伯怎么種小麥?”結合圖片中的麥田插畫,志愿者向孩子們介紹小麥作為主食的重要性,以及麥穗象征豐收的意義。當“會發光的麥穗”成品被展示出來時,孩子們眼中滿是期待,紛紛表示要親手制作屬于自己的手工作品,為后續活動奠定了濃厚的參與氛圍。
一、金色麥浪制作:巧剪流蘇繪豐收在“金色麥浪制作”環節,孩子們首先學習剪黃色流蘇。志愿者示范將黃色卡紙長邊對折,沿開口邊剪出間距0.5cm的流蘇,保留1cm連接邊,展開后流蘇自然下垂,宛如飽滿的麥穗。孩子們拿起鈍頭兒童剪刀,在志愿者的指導下,有的用小鑷子輔助剪裁,確保安全又精準。隨后,大家用綠色卡紙卷成細桿作為麥稈,再將剩余綠紙對折兩次,剪出鋸齒狀葉子,最后將流蘇和葉子錯落有致地粘在麥稈上,一株株栩栩如生的“金色麥穗”便初具形態。這個過程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剪裁與粘貼能力,更讓他們在色彩與形態的搭配中感知自然之美。
二、卡紙稻草人制作:創意拼貼守麥田稍作休整后,“卡紙稻草人制作”接力展開。孩子們先用棕色卡紙卷成底部直徑5cm的圓錐體作為稻草人身體,將提前磨圓頂端的竹簽(部分用吸管代替)從底部插入,露出頂部5cm作為頭部支架,仔細調整確保稻草人能穩定站立。接著,大家用彩色橡皮泥創作——白色橡皮泥捏成圓形做臉龐,黑色馬克筆繪出靈動的表情,紅色橡皮泥捏成小巧的鼻子;有的還為稻草人剪出綠卡紙領口、捏制彩色橡皮泥紐扣,用碎卡紙做“頭發”、橡皮泥捏“帽子”。更有創意的孩子,給稻草人雙手粘上小卡紙麥穗,讓“麥田守護者”的形象與主題巧妙呼應,在協作與想象中,孩子們的創造力得到充分激發。
三、創意拓展與展示:童言講述麥田故事創意拓展環節,孩子們紛紛為作品添彩——給麥穗畫上晶瑩的露珠,為稻草人添上麥田背景,還興致勃勃地講述自己的“麥田故事”:“我的麥穗在風中搖晃,稻草人笑著守護它們”“農民伯伯看到這樣的豐收,一定會很開心”。活動尾聲,孩子們將作品插在泡沫板上,組成一片“麥田守護者”場景,輪流介紹創作思路。志愿者總結時強調:“剪流蘇、卷桿子、粘葉子,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就像農民伯伯種小麥一樣,勞動和創作都需要付出努力,都值得驕傲。”
活動期間,志愿者時刻關注孩子們的操作狀態,針對手部精細動作較弱的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確保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完成作品,感受到創作的成就感。
活動結束后,孩子們捧著自己的作品,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參與活動的老師高度評價:“這場活動將農耕文化與手工創作相結合,讓孩子們在動手過程中了解小麥與勞動,既提升了動手能力,又培養了珍惜糧食的意識,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實踐。”
此次“金色麥浪,手工童夢”活動意義深遠,既助力孩子們提升折疊、剪裁、粘貼等手工技能,在美育啟蒙中激發創造力,又讓他們在農耕文化的浸潤中增強對勞動的認知;同時,也為傳承農耕文化、培養青少年勞動意識提供了生動范例。未來,期待更多此類活動開展,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收獲成長,讓文化與創意在童趣中不斷傳承。
作者:程宇 來源:“砼創華彩,鄉伴成長”暑期社會實踐團隊
三下鄉推薦
- 重走湘贛烽火路,凝睇誓詞映初心
-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江西師范大學“薪火相傳·日永月新”愛國主義實踐隊于
- 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