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蟬鳴,綠意蔥蘢,一場奇幻旅程悄然迎來。安溪茶學院“農旅煥新,育苗筑夢”實踐隊在安溪縣蓬萊鎮進來學校閱讀成長中心開設了非遺文化體驗課程,以“文化+體驗”的創新方式對非遺文化進行授課,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紐帶,探索其教育價值,旨在通過實踐活動,不僅讓鄉村孩子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也為他們的成長之路注入新的活力與可能。
“我們今天這節課來講講中國非遺剪紙……”,7月7日,非遺文化體驗課程向孩子們展示起中國非遺剪紙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非遺剪紙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部鐫刻在紙上的“活態史書”,承載著千年文明的密碼與鄉土中國的記憶。如今,這門古老技藝正煥發新活力。2009年,中國剪紙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文化財富,剪紙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架起連接歷史與當下、中國和世界的橋梁。課程從非遺剪紙在我國的重要地位講起,引起同學們的深厚興趣和深入探索欲望。

圖為授課老師向同學們講解非遺文化剪紙在我國的地位。吳一虹 攝
該課程涵蓋了剪紙的內涵來源、剪紙的文化標志和剪紙的制作與在生活中的應用等多個內容框架,逐層深入,步步推進,帶領孩子們走進這一場奇幻旅程。“剪紙圖案多樣寓意深遠,有著代表幸福、喜悅、權力、富貴和吉祥等寓意,那同學們覺得什么圖案可以代表吉祥呢?”授課老師講解著剪紙非遺文化的寓意,向小朋友們發問。“龍鳳,因為龍鳳呈祥”“魚,因為年年有余”“牡丹,富貴吉祥”“百合,百事如意”,同學們的踴躍發言讓課堂氣氛更加熱烈,處處洋溢著歡快的氛圍,孩子們在回答的同時也學到了知識。同時課程融合了紀錄片、圖片、動畫等,同學們能夠更好理解非遺剪紙中的奧妙。

圖為用視頻展示的方式了解剪紙。吳一虹 攝
同學們有了對非遺剪紙的初步認識后,由授課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剪紙的制作教程和注意事項,授課老師手拿剪紙作品向同學們講述剪紙中的月牙紋、鋸齒紋、圓形鏤空等圖案設計和二折、三折、四折的折紙方式,聽著授課老師的描述同學們迫不及待翻轉對折手上的紅紙并用手中的鉛筆在對折后的紅紙上畫上自己的圖案構想,化身一位位夢想傳承人,仿佛在裁剪一段巨大而又美妙的非遺畫卷,緩緩展開。
圖為同學們制作剪紙。吳一虹 攝
同學們表示,通過親手制作非遺剪紙,不僅學習到了非遺文化的寓意,還體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傳承重要性。
一張薄紙,一把剪刀,便能創造出一個古老而靈動的民間藝術。此次非遺剪紙文化體驗課程,既讓同學們了解并喜愛上非遺剪紙這一文化瑰寶,也為非遺文化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未來,非遺剪紙正以“小切口”展現“大文化”,在保護與傳承中續寫著屬于當代的新篇章,讓千年文脈在方寸之間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