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一傘一世界,‘涇’彩連山海”團隊走進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暑托班,以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涇縣油布傘為紐帶,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油布傘傳承課。通過科普講解、動手體驗、歌聲傳唱與心聲傾聽,團隊成員用青春力量架起非遺與童心的橋梁,讓古老技藝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光影初識:揭開油布傘的“非遺密碼”
活動伊始,團隊成員汪子浩帶著對本土文化的熱忱,向暑托班的小朋友們娓娓道來涇縣油布傘的故事。作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涇縣油布傘以“傘骨取自當地竹子,傘面涂以天然桐油”的獨特工藝聞名,承載著涇縣人民世代相傳的生活智慧與審美情趣。為了讓孩子們更直觀地感受這份傳承,團隊特意播放了紀錄片《傘文詩》——鏡頭中,匠人專注打磨傘骨的身影、桐油涂刷后傘面泛起的溫潤光澤、雨天里油布傘下的煙火氣息,都讓孩子們看得入了神。

不過,活動初期的互動也顯露出一個現象:多數小朋友對這一“家鄉的寶貝”并不熟悉,僅有少數孩子能說出“奶奶家有舊油布傘”“傘面是布做的”等零散印象。這也讓團隊更深刻地意識到,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實踐,更是一場“非遺啟蒙”,意義非凡。

巧手繪傘:讓童心為非遺“添彩”
最讓孩子們期待的,莫過于油布傘DIY體驗環節。團隊提前準備了半成品傘面、顏料和畫筆,當材料包分發到手中時,孩子們立刻化身“小小設計師”,迫不及待地拿起畫筆施展創意:有的畫上獨特氣質的梅花,有的畫上熊貓吃竹子的場景……原本素凈的傘面,在孩子們的巧手下變成了一幅幅充滿童趣的“傘面畫”。


“我要把這把傘送給媽媽,告訴她這是我們涇縣的寶貝!”一位小女孩舉著自己畫好的傘,驕傲地向志愿者展示。這親手創作的過程,不僅是對油布傘制作工藝的一次近距離體驗,更讓孩子們在色彩與創意中,悄悄埋下了對本土文化的熱愛。


歌聲傳情:用旋律編織“傘下記憶”
“涇縣傘,手中拿,一轉就是一幅畫;淋不濕的笑臉呀,傳給每個娃娃……”當《傘下快樂時光》的輕快旋律響起,暑托班瞬間變成了歡樂的音樂課堂。團隊成員葛書暢化身“音樂老師”,逐句教孩子們演唱這首團隊專為涇縣油布傘創作的歌曲。簡單的歌詞里藏著油布傘的工藝特點,明快的節奏中滿是童真與歡樂,孩子們跟著旋律拍手、哼唱,原本略顯陌生的“油布傘”,在歌聲里漸漸變得親切起來。

“這首歌好好聽!我好像看到小雨滴在傘上跳舞啦!”一位小朋友舉著小手興奮地說。歌聲不僅拉近了孩子們與油布傘的距離,更讓“非遺”從抽象的詞語變成了可感、可唱的生活符號。
心聲傾聽:傳承的種子在童心發芽
活動尾聲,團隊特別采訪了三位對油布傘相對熟悉的小朋友。當他們被問到與油布傘有何故事時,同學們自豪又驕傲地說:“我的爺爺會做油布傘,我們日常也會使用。”“我們學校也組織過研學活動,體驗過油布傘的制作過程。”“我覺得好厲害,我們涇縣有這么棒的東西,我們應該重視!”
從他們亮晶晶的眼睛里,團隊看到了對本土非遺的自豪感、認同感,更看到了傳承的希望——這些孩子,或許將成為未來守護油布傘技藝的“小小傳承人”。

此次三下鄉活動雖短,卻為涇縣油布傘的傳承播下了一顆“童心種子”。“一傘一世界,‘涇’彩連山海”團隊用青少年的方式,讓古老非遺走進孩子的生活,不僅豐富了暑托班的暑期生活,更讓“保護非遺、傳承文化”的理念在實踐中悄然傳遞。未來,這份由童心與青春共同守護的“涇彩”,必將連起更廣闊的“山海”,讓涇縣油布傘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