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紅途尋跡·東山筑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的成員化身普通話推廣員,與東山學校的高中生們共赴一場語言盛宴,接力“推廣普通話,奮進新征程”的使命。
“漢字有溫度,語言有力量,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解鎖普通話里的文化密碼!”志愿者伍麒麟以生動的開場白開啟了這場語言文化之旅。在成語比拼環節中,同學們對“沆瀣一氣”“瀣(xiè)”、“醍醐灌頂”的“醍醐(tíhú)”等讀音進行著熱烈辨析,厘清了一些易讀錯字詞的發音規律。志愿者認真闡述普通話的重要地位:“我國作為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大國,普通話是打破隔閡的‘通用語’,它不僅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更是筑牢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
(圖為學生上臺參與成語比拼環節 劉娜攝)
隨后,66畫的“biang”字引發陣陣驚嘆,“生+日+酉=醒”的拆字游戲藏著巧思,“一明驚人”等廣告錯別字辨析則敲響規范警鐘。配音秀、繞口令競賽和集體朗誦環節中,同學們熱情高漲,課堂上笑聲與掌聲不斷。同學們紛紛表示:“這堂課太有意思了,原來學普通話能這么好玩,還懂了好多規范用字的道理。”
同學們眼中都閃爍著對語言文化的熱忱,這份雀躍不僅源于課堂的趣味性,更源于對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深刻認同。在辨析與互動中,他們逐漸領悟到,每個漢字的形、音、義都承載著文化基因,規范使用語言文字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當代青少年應有的文化自覺。
實踐團成員戴張凱欣慰地說:“當看到他們專注的眼神和積極的參與,我能感受到他們真正理解了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分量,那份學好、用好普通話的決心令人動容。”這份熱忱傳遞的力量,正是推普工作價值所在。
在這堂推普課上,“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共凝民族魂”的信念在學子心中扎根生長,既賡續了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深厚底蘊,更彰顯著青年一代以知識反哺社會、用實干詮釋家國擔當的赤誠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