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7日,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植此青綠”三下鄉(xiāng)實踐團隊先后走進福建省福州市安泰街道于山社區(qū)與建新鎮(zhèn)淮安社區(qū),聯合當地居委會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公益實踐活動。團隊結合自身專業(yè)特點,通過沉浸式體驗與互動式學習,讓社區(qū)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在趣味中探索自然奧秘,活動內容多彩豐富,獲得社區(qū)居民一致好評。
7月6日的于山社區(qū)活動現場,團隊精心設計了“科普講堂+手工實踐”的立體化活動模式。在科普講堂環(huán)節(jié),講解員以“昆蟲世界”為主題,通過PPT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現象:食蚜蠅如何通過擬態(tài)蜜蜂躲避天敵、長喙天蛾振翅與蜂鳥的相似度高達90%、白蟻與螞蟻在進化樹上的遙遠親緣關系……當講解員拋出“蜘蛛是不是昆蟲”的互動問題時,小朋友們爭先恐后舉手,志愿者則從“三對足還是四對足”“有無觸角”等特征入手來為小朋友們耐心解答。課堂上氣氛活躍,大家其樂融融。

小朋友們認真聽課圖片。蔣啟睿 供圖
在昆蟲科普講解后,便開展手工實踐活動。當分到了屬于自己的那一套昆蟲模型后,孩子們便在志愿者指導下,迫不及待地開始拼裝。孩子們在通過拼接獨角仙模型的“Y”形犄角、調整蜻蜓翅膀的對稱角度的過程中,直觀理解了昆蟲的身體的巧妙結構。糖畫攤前圍繞了一圈小朋友,志愿者以糖為墨,頃刻間便勾勒出振翅欲飛的蜜蜂、薄翼透明的蟬與美麗的蝴蝶,當香甜的糖畫遞到孩子手中時,科學知識也變得“甜滋滋”的。

小朋友拼裝木制昆蟲模型。蔣啟睿 供圖

糖畫、小朋友與志愿者圖片。蔣啟睿 供圖
同時,有家長表示道:"我女兒原本很怕蟲子,但今天居然敢仔細觀察昆蟲模型了。志愿者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講解,還鼓勵每個小朋友提問,這種互動方式特別好。希望以后多舉辦類似活動。"
次日團隊來到了淮安社區(qū)。植物敲拓染區(qū)域擺放著福州本地采集的琴葉珊瑚、雞蛋花、蕨類等植物,社區(qū)居民在志愿者示范下,將葉片擺放在白布上,用膠帶固定,通過錘子反復敲擊,隨著“咚咚”聲響起,葉脈的紋路逐漸在布料上綻放。這是一種將植物的顏色和形狀通過敲擊的方式轉移到布料或紙張上的傳統(tǒng)手工染色技術,充滿自然趣味。社區(qū)居民踴躍報名參加,創(chuàng)作出許多美麗的藝術品。

植物敲拓染圖片。蔣啟睿 供圖
折紙區(qū)在志愿者手把手的教導下,參與者創(chuàng)作出一個個小巧玲瓏的折紙蝴蝶、折紙蜻蜓。“我已經好久沒有折過紙,真是懷念小時候啊“一位帶著孩子的母親感嘆著。
同時志愿者們還精心準備了許多昆蟲標本,它們有的可以在福州本地捕捉,而有的則是飄揚過海的而來到這里。身披鎧甲酷似武將的南洋大兜蟲、翅膀是美麗圖紋的月亮蛾與太陽蛾、揮舞著死神鐮刀的“捕蟲高手“——螳螂等昆蟲標本引來一大批小朋友圍觀。“這個甲蟲真的好酷啊,我喜歡。”一名小朋友與志愿者交談道。

昆蟲標本科普圖片。蔣啟睿 供圖
本次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植此青綠"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以創(chuàng)新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為社區(qū)科普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活動不僅實現了科學知識的有效傳播,更在社區(qū)營造了熱愛自然、探索科學的良好氛圍。有效的科普教育應當打破傳統(tǒng)說教模式,通過創(chuàng)新形式和互動體驗來激發(fā)興趣。未來,團隊將繼續(xù)探索更多元的科普方式,擴大服務范圍,讓科學之光照亮更多社區(qū),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yǎng)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