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感受傳統工藝的創新活力,安徽理工大學“薪火計劃”非遺文化調研團于7月1日上午走進界首彩陶館,在省級非遺傳承人邢淑芹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界首彩陶文化探索之旅。這場融合了參觀學習、大師訪談與手工體驗的活動,不僅展現了界首彩陶的千年底蘊,更讓安理學子與非遺傳承產生了生動的對話。
溯源:從民間器物到藝術珍品的文化脈絡
踏入界首彩陶博物館,邢淑芹老師首先帶領團隊參觀了她從民間收集的系列民用陶器。展柜中,古樸的陶盆、陶罐靜靜陳列,其中用于農耕時代的陶制鼓風機與釀酒陶具尤為引人注目——這些曾滲透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器物,以粗糲的質感和實用的造型,訴說著界首彩陶“源于生活、服務生活”的本源。“每一件老陶器都是歷史的切片,”邢老師輕撫一件帶有歲月痕跡的陶盆時介紹,“它們的紋飾和器形里藏著祖輩的智慧,也是現代創作的靈感庫。”

隨后,團隊走進“王京勝非遺工作室”與“閆玉敏非遺工作室”,仿佛步入一場穿越時空的藝術對話。水月觀音的慈悲端莊、十二樂俑的靈動飄逸、“江淮母親”雕塑的厚重滄桑……一件件代表性作品中,既有對傳統題材的匠心演繹,也有對現代主題的創新表達。


圖為傳承人邢淑芹帶領團隊成員參觀界首彩陶館。田澤坤 攝
煥新:傳承人以創新激活千年技藝生命力
作為閆玉敏老師的關門弟子,邢淑芹將“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的理念深植創作實踐。在中原十三窯展覽館,她的作品呈現出突破性的藝術表達:傳統陶罐的器形被解構為流線型造型,紅、黃、白三色釉料在高溫燒制中碰撞出抽象的窯變紋理。“我們不能讓彩陶只躺在博物館里,”邢老師指著展柜中文創擺件說,“這些彩陶文創產品,都是年輕人喜歡的‘非遺潮品’,得讓老手藝跟得上時代潮流。”
在專題訪談環節,團隊成員圍繞“非遺傳承的青年力量”與邢老師展開深入交流。針對“如何吸引年輕人投身彩陶技藝”的問題,邢老師提出“雙向賦能”思路:一方面,她計劃開設青少年彩陶工作坊,將拉坯、刻畫等工藝轉化為趣味體驗課程;另一方面,她將嘗試讓界首彩陶以數字化展覽、IP聯名等形式觸達年輕群體。“傳承不是復制,而是讓老技藝擁有回應時代的能力。”她的觀點引發團隊成員的熱烈共鳴。



圖為團隊成員對邢淑芹老師進行專題訪談。李心妍 攝
傳薪:青年手作體驗詮釋“非遺活態傳承”
活動的高潮是在邢老師工作室開展的手工實踐環節。在陶藝師盧老師的指導下,團隊成員依次體驗拉坯、修坯、刻畫等核心工藝。揉泥時感受陶土的韌性,拉坯時掌握手指與轉盤的力道平衡,刻畫時用竹刀在坯體上勾勒“薪火計劃”會徽圖案——看似簡單的步驟,卻處處考驗著耐心與技巧。
最終,經過塑形與雕刻的陶坯被小心翼翼地擺放至晾架,這些融入青年創意的作品將經歷燒制,成為“薪火計劃”非遺傳承項目的特殊紀念。

圖為團隊成員在盧老師指導下學習拉胚。田澤坤 攝
非遺新聲:當傳統遇見青春力量
此次界首彩陶館之行,既是一次文化尋根之旅,更是一場跨越代際的傳承對話。從民間陶器到文創潮品,從大師工作室到青年實踐課堂,界首彩陶正以多元姿態擁抱時代。正如邢淑芹老師所言:“非遺的生命力在于流動——在時光中流動,在人群中流動,更要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流動。”隨著“薪火計劃”等青年非遺傳承項目的推進,這抹來自皖北的彩陶色彩,正期待在青春力量的加持下,綻放更耀眼的時代光芒。
圖為團隊在界首市彩陶博物館合影。田澤坤 攝

通訊員 李佳同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