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杜妍妍)近日,河南城建學院數理學院師生團隊開展了深入南陽方城縣硯山鋪村的三下鄉實踐活動。此次行動以推廣光伏發電技術為核心,以專業知識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當地新能源發展,將紅色精神傳承與綠色能源發展緊密結合,以實際行動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豐碩成果。
第一站:紀念碑下的紅色鑄魂
團隊首先走進當地烈士陵園,在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碑下,全體成員整齊列隊,目光堅定地注視著高聳的碑身,齊聲高唱國歌,表達著對革命先烈的無限崇敬與緬懷,隨后他們緊握右拳,重溫入黨誓詞,莊嚴的誓言在陵園內回響,與先烈們的革命精神相互呼應,激勵著每一位成員牢記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
在紀念碑下,當地領導為團隊成員們深情講解了這片土地上波瀾壯闊的歷史。硯山鋪村曾是抗戰時期的重要據點,無數革命先烈在這里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著革命事業,他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深深觸動了每一位成員的心靈。站在烈士紀念碑前,我深刻感受到了紅色文化的強大魅力,紅色文化的洗禮,不僅讓我們堅定了理想信念,更激發了我們用所學知識服務鄉村、助力發展的使命感。
圖為硯山鋪村前大合照。 杜妍妍 供圖 第二站:分散式光伏電站的現狀與挑戰
進入硯山鋪村后,團隊聚焦個體分散式光伏電站展開深入調研。他們走訪當地村民,深入村民家中看見了錯落分布的光伏板,他們給村民科普了光伏板安裝的條件以及安裝光伏電站的國家優惠政策。在國家政策的帶領下,挨家挨戶都能享受國家帶來的關愛。在與村民的交流中,他們了解到目前村里的光伏項目是由電力公司主導,以租賃村民房頂的形式開展,這種模式讓村民無需承擔設備安裝和運維費用,還能獲得穩定的租金收入,實現了“屋頂生金”。
圖為村莊分散式光伏電板。 杜妍妍 供圖
圖為老師帶領學生與村民交流。 杜妍妍 供圖
團隊在與村民的交流的同時,也開展了分布式光伏電站政策相關的宣講活動。團隊成員主要圍繞安裝條件、備案流程及并網售電的政策展開詳細講解,明確安裝農戶需提供產權證明,屋頂荷載需≥25kg/m²且無嚴重遮擋,強調2025年起余電上網取消固定補貼,將參與市場交易。針對村民關心的收益問題,團隊通過實例計算,直觀展示“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下的電費節省與售電收入。同時,對村民提出的設備維護、電價波動等疑問逐一解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幫助村民了解光伏政策,推動綠色能源項目在鄉村落地。
圖為學生與村民交流光伏發電政策。 杜妍妍 供圖
紅色精神為鄉村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激勵著村民積極投身綠色能源建設。在硯山鋪村,紅色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傳承,更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不竭源泉 。科技賦能則為光伏產業發展提供了專業支持,讓“陽光存折”的夢想照進現實。在科技的助力下,硯山鋪村的光伏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先進的光伏發電技術不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還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讓我們充分認識到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偉大意義。深入鄉村實踐,我們看到了科技與紅色精神相結合所產生的強大合力。紅色精神為鄉村發展提供了精神指引,科技富農則為鄉村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了鄉村在新我 時代的道路上穩步前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不僅要傳承紅色基因,更要積極投身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為鄉村的綠色能源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和創新思路。